《哪吒2》热映,李靖夫妇的育儿方式触动无数人。
无论哪吒捅了多大篓子,这对父母始终站在孩子身后。
反观敖光,对敖丙处处控制,像极了现实中那些“为孩子好”的父母们:
孩子穿什么要管,和谁交往要审,成绩单就是父母的情绪晴雨表。
教育家卢梭的警告振聋发聩:“世界上最没用的教育方式,就是发脾气。”
展开剩余85%我们的怒吼、责骂,或许能换来孩子一时的顺从,却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刻下终生难愈的裂痕。
真正的爱,不是控制,而是撑腰。
01
情绪暴力:父母的无能拳,孩子的致命伤
当父母把愤怒的拳头砸向孩子,这何尝不是一种欺软怕硬?
作家莉丝·默里在演讲中回忆:一点小错就会点燃父母的怒火。
成绩单被父亲撕碎,衣服弄脏了被母亲边打边骂,丢了零花钱被指着鼻子羞辱……
面对父母的暴怒,幼小的她只能蜷缩求饶。
孩子不懂父母为何突然变脸,只能从父母狰狞的表情和刺耳的吼叫中读出一个信息:“我讨厌你!”
《少年忧郁症》里的小高,原本乖巧懂事,却活在妈妈的恐惧中。
背不出乘法表,妈妈在教学楼前疯狂吼骂、殴打;
写卷子时打瞌睡,妈妈一脚踹翻他的椅子;脸上被吐口水更是家常便饭。
王小波的话一针见血:“人的一切痛苦,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。”
父母对孩子咆哮,恰恰暴露了内心的无措——既无力解决问题,又羞于承认自己的无能。
哈佛大学研究显示,长期遭受语言暴力的孩子,大脑中负责情绪管理、决策思考的区域会萎缩;
导致记忆力下降、反应迟钝,甚至形成懦弱自卑型人格。这种伤害,终身难愈。
02
过度控制:以爱为名的牢笼,压垮孩子的稻草
许多父母把“为你好”挂在嘴边,殊不知这份“关心”在孩子心中早已成了沉重的枷锁。
短片《茉莉的最后一天》里,妈妈为了孩子放弃教授职位,却把这“牺牲”变成勒索的武器:
“我为你放弃这么多,你凭什么不听话?”
“你不好好读书,我怎么休息?”
女儿茉莉最终不堪重负,从高楼一跃而下。
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:“教育的本质,是让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。”
可当父母把教育变成冰冷的KPI,亲子关系就成了压迫与反抗的战场。
复旦大学沈奕斐教授曾目睹一幕:饭桌上,一位妈妈温柔地提醒孩子铺餐布、握筷子、别敲杯子……事无巨细。
孩子终于爆发:“你很烦呢!”妈妈却依然“耐心”教育:“你怎么跟妈妈说话呢?”
北京师范大学边玉芳教授指出,父母的心理控制(爱的收回、引发内疚、权威专断)会让孩子自我价值感降低23%,焦虑抑郁风险增加41%。
这种密不透风的“关心”,让孩子窒息。
03
开窍的父母:会撑腰,敢放手,不较劲
真正智慧的父母,都懂得一个道理:教育不是雕刻,而是点燃。
北宋苏洵教子,堪称典范。他从不逼苏轼苏辙读书,只是自己常躲在角落捧书细读。
孩子们好奇张望,他立刻合书“掩饰”。
一来二去,两个孩子对书本着了魔,终成一代文豪。
开窍的父母都明白:孩子抗拒的不是道理本身,而是道理背后的控制欲。
孩子需要的是经历后的领悟,而非父母的经验灌输。
做好三件事,你也能成为孩子的“撑腰父母”:
把“说教”换成“点火”: 少讲大道理,多问“你怎么看?”。
当孩子自己思考出答案,那份领悟远胜父母的千言万语。
把“控制”换成“信任”:在安全范围内,允许孩子试错。
衣服脏了可以洗,东西摔了能再买,但探索的勇气一旦被扼杀,再难找回。
把“较劲”换成“陪伴”: 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。
当孩子知道家是安全的港湾,而非审判庭,他们才敢展翅飞翔。
苏霍姆林斯基说:“最明智的父母之爱,在于揭示幸福生活的真正源泉。”
孩子的路,终究要自己走。
与其做那个举着鞭子赶路的敖光,不如学李靖夫妇,在孩子需要时撑起一把伞,风雨中坚定地说:“别怕,爸妈在。”
真爱不是雕刻孩子成我们想要的样子,而是守护他活出自己本来的光芒。
哪吒的混天绫能搅动四海,是因为父母从未折断他腾飞的翅膀。
作者:等风来
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,左手执笔右手带娃,喜欢读书、写作、画画、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,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,关注我,持续给您提供更多育儿干货。
(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
发布于:河南省开户配资炒股,配资股市,天天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